科研处
 首页 | 部门简介 | 科研平台 | 科研团队 | 科研项目 | 科研成果 | 科研奖励 | 科研简报 | 管理办法 | 学习园地 | 文档下载 | 学术风气建设 | 学科办 | 学校首页 
站内搜索:
 今天是:
友情链接
访问量统计:
科研简报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简报>>正文
科研简报第十五期
2011-11-07 18:16  

 

 

科 研 专 题 简 报

 

 

大庆师范学院科研处 编        总第15期 (2011年第7期)    2011117

 


20111019日至1026日,《光明日报》连续发表八篇评论员文章,集中阐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相关问题。这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具有主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您方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科研处将《光明日报》评论员的八篇评论文章进行编辑整理,形成本期科研专题简报,供我校各单位和教师参考学习。

 

 

 

 

 

 

 

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一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18日胜利闭幕。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文化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强烈的责任意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的精神,紧密联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锐意改革、积极进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党中央在对国内外文化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是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要战略举措,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新时期取得更大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仅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也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展望未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当下的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和伟大任务。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物质基础还是文化环境,我国都具备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备条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文化产业2010年实现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正成为国民经济中一项重要新兴产业;一些发展迅速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新的文化业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并创造着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巨大成就面前,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前,我们要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途径。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决定》的精神,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党对文化发展与改革的领导,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激发思想文化战线广大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迎来更加绚烂多彩的明天。

《光明日报》(2011-10-19 03版)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二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这指明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奋斗目标,涵盖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本宗旨和发展指向,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主题是科学发展。文化作为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其繁荣发展尤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实现科学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进一步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加快文化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和落实新的文化发展理念。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根本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传播作为核心内容,通过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使核心价值体系更有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是以人为根本的。人创造文化,文化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文化塑造人,人体现着文化的最终目的。坚持以人为本,要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积极反映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实践,反映群众诉求,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要发挥文化的“以文化人”的功能,以优秀的文化产品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培育优良品德,真正使文化产品成为丰富人民群众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境界的精神食粮。坚持以人为本,还必须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让我们的文化建设真正包含人民群众的自主选择和实践智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创新是动力,也是必由之路。我们既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又要推进内容、形式创新,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努力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既要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优势,又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创造真正反映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重在建设。有规划、有目标,扎扎实实前行,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永远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想才能早日实现。

《光明日报》(2011-10-20 02版)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三谈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当前文化建设的精髓与灵魂。

  任何事情,只有在明确了方向和道路的前提下,才有发展的可能;也只有在正确的引导和推动下,才能加快发展的步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离开了这个发展方向,文化的发展繁荣就无从谈起。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历史经验表明,在思想统一、信念坚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就一定能够团结一致走向胜利,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创建、完善了符合实际情况、富于时代特色的先进文化,在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事实证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力量的先进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推动力。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在此背景下,我们更要在文化建设中坚持正确方向,加强修养,明辨是非,激浊扬清,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文化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或直接、或隐秘地渗透于我们周围。文化的建设发展与传播,不仅仅是文化人的事,文化传播的载体也在不断地增加和变化。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法国哲学家丹纳指出,艺术就像顺着斜坡栽种的葡萄,只有在中间部分适合的条件下才会产生完美的果实。辛亥革命百年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在追求一个梦想、探寻一条道路、建设一种文化,那就是民族富强、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今天,我们已经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使命,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伟大时代,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们的责任,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光明日报》(2011-10-21 01版)

 

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四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广大文化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努力为人民群众创作和提供更多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多彩,特别是涌现出的一批精品力作,在人民群众中间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引领时代精神的旗帜。但从总体来说,当前文化创作的精品还不够多,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与我国优秀文化在国际上扩大影响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在新的形势下,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和精神面貌也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新期待。广大文化工作者要紧扣这些新特点和新趋势,努力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品质,不断地引领社会主义社会的新风尚。

  文化产品的创作与生产,最主要的领域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文艺作品、网络文化等。这些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方向问题是根本。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精神文化产品,人民群众才会接受和认可。广大文化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动实践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精神文化创造提供了丰富精美的素材,为文化繁荣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深入社会生活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创作出反映群众生活,反映时代特征,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优秀作品。要紧紧抓住时代脉搏,记录时代的进程,弘扬时代精神,努力用优秀的精神文化来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凝聚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力量。

  古往今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必须珍视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精品力作,不仅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更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魅力,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努力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让优秀的文化作品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当今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灵魂。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在各项具体的文化工作当中,用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来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努力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新文化,大力营造和建设和谐、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就必须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利用市场配置资源来繁荣文化市场,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我们坚信,乘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中华大地上一定会出现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社会主义百花园中一定会鲜花盛开,迎风怒放。

《光明日报》(2011-10-22 01版)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五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为此,就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的,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进而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让人民大众共建共享,是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群众观点,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与联系;必须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为民所乐,与民同乐,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推动城乡基层文化有一个更大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我国在文化建设、尤其是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上,力度不断加大。为了让更多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文化服务,根据计划,在2011年底之前,一些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此外,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面免费。

  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政府主导下,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现代传播体系基本成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摆上了重要日程,城乡文化一体化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空前繁荣。

实践证明,以政府为主导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市场为主导发展文化产业,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才能形成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补血”和“造血”机制,改善和发展文化民生,推动文化惠民。在公益性文化建设方面,政府主导的方向明确,始终坚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重点扶持党和国家重要新闻出版单位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光明日报》( 2011-10-23 01版)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六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对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从战略高度为我国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回顾历史,我们党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创建、完善了富于传统精神和时代特色的先进文化。在为成就自豪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历史条件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们推动文化发展的方式也要不断地发展创新,要不断寻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生力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也是新形势下增强我国国力和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彩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按国际经验测算,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万亿元,但目前实际消费不足1万亿元,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和产业发展空间,还有待于我们充分地挖掘。近年来,我国为文化产业发展颁布了许多扶持政策。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地方都把做大做强文化企业,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倾力打造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近些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程顺利。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更是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2.75%,一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甚至已经超过5%,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

  可以说,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正面临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抓住战略良机,集聚发展优势,推动文化产业迅速做大做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发展成就和有利条件面前,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目前还存在着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许多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妥善解决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我们需要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支持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增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就一定能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文化支撑。

《光明日报》(2011-10-24 01版)

 

加强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七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我们要认真领会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到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根本之道,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之源。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文化在推动民族素质提高中的作用还不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等等。解决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我们一定要有加强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的紧迫感,努力突破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障碍,解决我国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和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在新形势下,各地和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意识,不断加强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通过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族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永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不断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改革是根本途径,创新是强大动力。我们要大胆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规定,革除一切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要把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作为关键环节,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核心目标,培育合格市场主体。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

  不断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就要注重文化开放格局,大胆走出去,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把中国文化更好地展现于世界文明的大舞台。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要进一步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开拓国际文化市场。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

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文化发展任重道远。只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锐意进取,勇于实践,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我们一定能够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光明日报》(2011-10-25 01版)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

——八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人才。我国历来有重视人才、爱才用才的传统。《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55年,齐威王、魏惠王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惠王说,我魏国虽小,也有十枚直径超过一寸的珠子,每颗珠子都能照亮12辆战车。你们齐国那么大,怎么会没有宝贝呢?

    威王答,我所认为的宝贝与您不同。我有四位大臣:檀子、盼子、黔夫、种首。有这四人在,敌人甚至不敢向我的国土张望。“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结果,惠王“有惭色”。

    在齐威王看来,猛将重于宝珠。而且,他的回答也令惠王折服。可见,重视人才的观念,早在2000多年前就早已深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没有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就不能落到实处。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首先要重视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要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要让更多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涌现更多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要多想办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必须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先进文化的根在哪里?先进文化依靠什么人来创造?先进文化要为谁服务?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基层,就是人民群众。街道、乡镇宣传文化干部、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都是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的成员。整个社会都应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成长环境,多提供创业平台,多创造发展机会,促进各类优秀人才向宣传文化领域集聚,形成人才辈出、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千方百计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文化工作者必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时代精神的引领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既是广大文化工作者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机遇,也是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要鼓励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化名家、中青年骨干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强群众感情。“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需要人才,不仅要大规模、高数量,更要有高的质量。创新人才最应具备的,是新的思想观念。我国是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必将涌现一支不负时代与历史期望的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吹响了建设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是今后一段历史时期指导我们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纲领性文献。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光明日报》(2011-10-26 01版)

 

附件【科研简报第十五期.doc已下载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庆师范学院版权所有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黑ICP备12004996号
地 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西宾西路  邮 编:163712  Email:webmaster@dqs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