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处
 首页 | 部门简介 | 科研平台 | 科研团队 | 科研项目 | 科研成果 | 科研奖励 | 科研简报 | 管理办法 | 学习园地 | 文档下载 | 学术风气建设 | 学科办 | 学校首页 
站内搜索:
 今天是:
友情链接
访问量统计:
科研简报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简报>>正文
科研简报第十八期
2012-09-30 08:13  

 

 

科 研 专 题 简 报

 

大庆师范学院科研处 编        总第18期 (2012年第2期)      2012930

 


编者按:十六大以来,国家社科基金的作用日益凸显,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夯基铺路。科研处编辑本期工作简报,供我校各单位和教师参考学习。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社科基金的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在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这样评价。

  这是对十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发展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充分肯定。

  十年磨砺品牌,十年春华秋实。

  回望来路,这是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取得显著成绩的十年:基金总量逐年大幅增长,资助领域不断向纵深拓展,项目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成果宣传推介力度明显加大,推出了一批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成果,培养了一批深具学术素养的优秀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丰沃的理论基础和坚实的智力支撑。

  秉承宏伟目标·产出显著成效

  ——十年来,国家社科基金紧紧把握历史发展机遇,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添上浓重一笔

  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3000万字的30卷本《中国馆藏满铁资料联合目录》、2000万字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录”、450万字的9卷本《中国儒学史》……这是一项项意义重大的科研成果。

  “立论精辟、自成系统、自成一家”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稿》;“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西部地区开发和近代化”的《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迄今为止在民本思想研究上最为完整和系统”的《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统治思想》……这是一部部价值厚重的学术著作。

  依托“中医典籍研究与英译工程”课题,社科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中医人文社会科学”;依托“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思想道德与和谐伦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东南大学组建了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社会学系;依托“我国文化产业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课题,高校文化产业学科体系设置正逐步走向完善……这是一个个耳目一新的学科领域。

  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走向法治30年》《中国治理变迁30年》《中国经济转型30年》《西部减贫与可持续发展》;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学前沿(季刊)》《中国哲学前沿(季刊)》《中国历史学前沿(季刊)》……这是一步步走向世界的铿锵声响。

  十年来,这些开创性成果,被深深铭刻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历史幕墙中。

  夺目的华彩离不开党和国家明晰的战略部署。2003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要努力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仅仅1个月之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必须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20045月,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要求,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2007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2011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这是一声声催人奋进的号角。求真务实的党和政府,总是以坚定的决心和切实的行动,坚持不懈地推进目标实现——国家社科基金从10年前的1个亿,壮大到今天的12个亿,就是这决心和行动的最好见证。

  遵从党和政府的宏伟目标,国家社科基金责无旁贷地站在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前沿高地:2002年至今,基金各类项目立项总计20000余项,出版专著4000余部,每年发表论文6000多篇,在国家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约占三分之一;出版《成果文库》168套,编纂《成果要报》600余期;分别刊发《光明日报》和《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40期、26期;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要宣传平台的全国社科规划办网站,经全新改版推出后,点击量日均5万多次,一周就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

  无疑,这是一组让人称道的数字,这些数字背后,呈现出十年来国家社科基金不断发展、扎实推进的一个个坚实脚印。历史,总会于无声处,铭记那股默默耕耘、踏实奉献的“精气神”。而众多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承担者,正是秉持这饱满的“精气神”,谱写了一曲呕心沥血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尽心竭智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恢宏壮歌,从而在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进程中写下了遒劲一笔:

  “国家知识产权文献及信息资料库建设研究”课题组收集到几乎所有国家知识产权立法性质的规范性文件数千个、司法案例约8万个、经典名案约1000个、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信息1万个,初步建成国家知识产权文献及信息资料库;成果要报《大学生征募从临时政策应对向正式法律制度转变的对策建议》不仅纳入有关部门决策,还被《兵役法》等法律法规吸收采纳……相关统计表明,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相关应用对策类研究成果100多次,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批示180多次,国家发改委、国台办、工信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吸收了50多份报告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四川、湖北、浙江等地政府部门采纳了100多份报告提出的观点和建议。

   加强学风引导·注重人才培养

  ——十年来,国家社科基金把软约束与硬措施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界崇尚优良学风、锤炼人才队伍

  近年来,学风问题成为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学界关心、社会关注。国家社科基金在管理上以什么样的立场态度对待学风问题,以什么样的实际行动引领学术风尚,以什么样的措施办法促进学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界广为期待。

  十年间,如果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效的发挥让人注目,那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承担者所持守的潜心钻研、严谨治学精神,则足以让人铭记于心、印象深刻。

  这是众多感人故事中的一个:200910月,历时30载,洋洋4.5亿字,集10余万各族文艺工作者之心力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全部出齐。而在这部志书的背后,有人为抢救集成资料,不幸被洪水吞噬;有人在采风的山道上不幸殉职;有人身患重疾仍然工作,病逝在岗位上。一位老同志在弥留之际还特别嘱咐:等参与编纂的志书出版时,放一本在自己的骨灰盒上。

  这就是高尚学风的力量——十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通过完善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机制、严把立项“入口关”和结项“出口关”、大力宣传表彰在科研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对学风浮躁和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政策等举措,着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界深入“走转改”,引领广大社科工作者心无旁骛、坚忍前行。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为进行重大应用对策类项目研究,学者们先后赴上海、广东、四川、湖北、江西等全国31个省区市的200多个地区,累计开展了1000多次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80000多份,入户访谈4000多人次,建立专题数据信息库数10个。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老一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优秀学术品格,深深感召着越来越多年轻的有志者投身学术研究事业,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成为前辈学人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的重要载体。比如,兰州大学王乃昂教授依托“近两千年来河西走廊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研究”项目,培养了数十名研究生,开辟了环境考古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华中科技大学万小龙教授主持完成的“范·弗拉森的量子力学哲学研究”,带动形成了一个长期稳定的量子力学哲学研究团队……

  如果把人才培养比作种子的萌生,那么,国家社科基金便是催发种子的沃土——它们吮足了丰富的养分,向着太阳的方向,饱满而自信地生长:仅2010年,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和科研机构就有近4万人承担或直接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其中,专门针对39周岁以下学者的青年项目有1300多项,直接惠及7000多名青年学者,促进了青年学者成长成才。而对近期结项的95个重大项目进行统计发现,在467名子课题负责人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有310人、副高级职称的有105人、中级职称的有52人,同时还有200多名博士生和100多名硕士生参与研究。

  了解国家社科基金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实施过程也是凝聚和培养人才的过程。哲学社会科学界许多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就是在承担、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成长起来并脱颖而出的。这其中,既有如叶嘉莹、黄楠森、汤一介、李文海等老一辈学者,他们曾经以自己踏实为学的学术品格,奠定了国家社科基金的权威地位,如今仍在坚定维护着这份荣誉;也有如秦宣、刘迎胜、俞良早、郝立新等中年专家,在他们追求学术真理的道路上,国家社科基金伴随左右,指引其成长成才,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印记;还有如刘元春、胡玉冰、吕欣、朱旭峰等青年学者,他们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锤炼中,勇攀学术高峰,不断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强化管理创新·服务专家学者

  ——十年来,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有力地助推着哲学社会科学朝既定方向坚实迈进

  如果说,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引着哲学社会科学前行的清晰航向,那么,全国社科规划办不断增强做好社科规划管理工作的自觉与自信,不断探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新举措,不断推出铸品牌、树形象的新办法,则始终推动着社科界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朝党和国家指引的方向破浪前行。

  “坚持正确导向、突出国家水准、注重科学管理、服务专家学者”,秉持这样的宗旨,从程序上看重复性很强的社科规划管理工作,十年来在评审立项、中期管理、验收结项、宣传推广等各环节都有了诸多开拓性的“首次”:

  2004年,首次设立应用对策类重大项目,资助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设立西部项目,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西部地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稳定西部地区社科研究队伍;设立后期资助项目,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潜心治学、扎实研究;

  2005年,首次设立《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并在2010年扩充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集中推出一批代表现阶段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优秀成果,努力打造学术精品、出版精品;

  2007年,首次举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培训班,强化经费管理意识,建立健全既符合规律又切合实际的经费管理机制,提升社科规划管理干部专业技能和水平;

  2010年,首次设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着力推动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出去”,提高中华学术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在《光明日报》开设“国家社科基金”专刊,宣传推介优秀成果、优秀人才,扩大基金社会影响;设立重大基础项目,更好地支持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对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起关键作用的重大课题研究;

  2011年,成功举办首场社科规划管理工作新闻发布会,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及时解答专家疑问,增进社会各界对国家社科基金的了解和关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论坛》杂志开设“国家社科基金”专刊专栏,介绍工作情况,宣传优秀成果,彰显主流价值,传播学术思想;组织实施跨学科研究重大项目,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聘请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对科研项目进行专项审计,确保把经费用在科研上、花在刀刃上;

  2012年,首次启动对社科类重点学术期刊的扶持资助,探索加强和引导学风建设的新机制新举措;启动学术期刊数据库建设,推动学术研究资源信息化、公益化;建设“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通过对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动态资料、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总结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规律、经验,为国家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咨询……

  这一项项“首次”,彰显出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者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担当,蕴涵着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者对哲学社会科学界广大专家学者的拳拳深情。

  正是心怀使命和深情,在全国社科规划办这个被学术界亲切地称为“社科工作者之家、理论工作者之家”的地方,催发出朋友间的推心置腹、开诚布公和虚心求教:围绕研究制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组织23个学科评审组近1000名专家开展学科调查,先后到教育部、中国社科院等部门进行专题调研,并认真听取100多位专家学者意见建议;在组织首批重大基础研究招标时,从征集、确定选题到评审方式、材料分组等各个环节,征求了600多名文史哲学科专家的意见……

  以情聚心,心往一处;以情聚力,力大无穷。这些汇聚众人智慧和心血的管理创新措施,很好地规范着国家社科基金始终把新增经费用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推出了更多代表国家水准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乘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劲东风,国家社科基金正埋头苦干、励精图治,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我们深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社科基金将会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原创学术精品力作,培养更多植根实践、服务人民的优秀学术人才,为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庆师范学院版权所有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黑ICP备12004996号
地 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西宾西路  邮 编:163712  Email:webmaster@dqs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