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处
 首页 | 部门简介 | 科研平台 | 科研团队 | 科研项目 | 科研成果 | 科研奖励 | 科研简报 | 管理办法 | 学习园地 | 文档下载 | 学术风气建设 | 学科办 | 学校首页 
站内搜索:
 今天是:
友情链接
访问量统计:
学术风气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风气建设>>正文
学术会议呼唤新会风
2013-08-26 08:12  

贪大图洋 论资排辈 会而不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改进会风、文风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自觉行为,举办的学术会议无论从层次还是形式上均有了较大的改观,但目前有些学术会议仍面临进一步转变会风、专注学术的任务,有必要依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和学术自身的逻辑更好地改造提升。

学术会议是学者交流学术、展示成果、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式,也是传播知识、传递方法、传达理念的重要平台。随着学术界对“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学习和落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焕发出新面貌、新气象。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改进会风、文风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自觉行为,举办的学术会议无论从层次还是形式上均有了较大的改观,但目前有些学术会议仍面临进一步转变会风、专注学术的任务,有必要依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和学术自身的逻辑更好地改造提升。

会风不正面面观

 “国际”、“高端”: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指标,有的是半旅游性质,还有的是为了公关。这类学术会议中很多形式大于实际。”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对记者说。

特别是一些会议虽以“国际”、“高端”、“高层”、“名家”打头,却名不符实,本身不像学术会议。宁夏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任军说,某些“国际论坛”有时就是邀请几个不知名的外国学者,甚至还以留学生充数。而很多“高端峰会”,其实就邀请一两位高价名人,大多参会者仅仅是为了捧场。

记者了解到,国家财政部、外交部2011年曾联合发布《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以对在华举办的国际会议进行规范和管理。其中规定,不得为提高会议规格随意使用“峰会”、“国际论坛”等称谓。时至今日,冠以“国际”牌、“高端”号的学术研讨会、论坛依然比比皆是。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梁巧转告诉记者,一些所谓的国际学术“名人”,利用国内急于求成的心理,频繁混迹于各种学术会议,谋取个人私利。例如,某些华人学者利用休假期,通过参会、授课等形式来华大肆捞金。“因为授课费低于EMBA课程,这些学者给博士生上课很不认真,把更多时间投入到了酬劳很高的商业课程。”

论资排辈:青年学者、普通学者“不敢多说话”

记者发现,当前学术会议不仅在规模上“贪大”,在参加人员上“图洋”,而且在发言机会上“论资”,在会议组织中“排辈”,几乎成了“圈子”聚会。

“普通学者参与度不够,民主与自由的风气无法得到体现,平等对话的学术风气缺失。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官本位主义与论资排辈,有思想的青年学者、普通学校的学者很难脱颖而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唐松林说,在当下学术会议现场,因为参加者太多,大多数学者没有机会发言,只是听从而已。所谓的“百家争鸣”从何谈起?

一所普通高校的副教授,在接到采访函后,婉拒了采访请求,理由是自己资历浅、“还没有什么成就,不敢多说话”,然后将采访函转交给他的上级——某研究中心主任。而这位主任也以“没有参加过几场学术会议,没有发言权”为由,再次将采访函转走。“论资排辈”不仅是会场上的潜规则,更已成为会下的潜意识。

商业联谊:学术会议开成了联谊会、行政会

陕西省社科联主席赵世超认为,一些地方乱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些学会也为解决经费问题,积极参与其事,这样搞起来的学术会议水平普遍较低,甚至只追求宣传和新闻效应。

学术会议上掺杂乃至充斥非学术的因素,这在学术界早已司空见惯。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宋丙涛表示,学术与知识是公共产品,一人研究全人类受益。但我们好像把它当做私人产品在经营、在投资,并急于见效。如此急躁的心态,不仅无法进行扎实的学术研究,也容易把学生的心态带坏。

任军说,会议谁主办,谁就出经费,而经费往往并非根据学术来调配,在这种情况下,学术会议时常开成了联谊会、行政会。

记者了解到,有的高校既鼓励各学院和研究中心举办高级别学术会议,同时又规定会议经费采用预算制,鼓励主办单位“自行解决会议经费,努力做到以会养会”。在此背景下,出现如下场景也就不足为奇了:接待人员不断重复“请交了会费的代表来领餐票”;会场门口,有与主办方接待处“相敬如宾”的旅行社;会场内部,代表坐席旁摆着某出版社的图书展销台。

到底有多少有效时间用来讨论学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永平说,接待、考察等活动使学术研讨的时间大大缩水。梁巧转也表示,非学术因素大大侵蚀了会议时间和学术空间。

据唐松林介绍,当下学术会议,程序上一般按照官职大小作学术报告,然后学者按照其影响力或论文水平决定发言次序,由于发言人数太多,很少有深入的讨论。

凝结共识转会风

转变会风的根本:回归学术本身

“应该恢复学术会议的本来性质,即学术对话和追求真理。”何中华说,在这方面,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经典的个案可资借鉴。如中国稷下学宫的争鸣、鹅湖之会的讨论,都值得今人学习和效仿。古希腊的学术也往往通过在公共空间讨论和集会的方式进行。

相较于某些具有国际水准的国外学术会议,国内学术会议在组织和实施方面有诸多可改进之处。李永平认为,学界在发表学术论文和观点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方面有待提升。梁巧转表示,学术会议要注重学术性和学术观点的交锋、讨论,不能是“学术权威”的个人表演,要更包容、更开放、更自由。

学者普遍认为学术会议会风的改进,关键在于回归学术本身。宋丙涛坦陈自己并没有感觉到中国的学术会议有太多的问题,而是感觉中国的学术有太多问题。“如果没有人真的对学术研究感兴趣,那无论如何组织都没有意义。反之,只要有很多人对学术研究感兴趣,他们聚在一起就会有收获。当年的沙龙、协会都能起作用,何况学术会议?”

转变会风的途径:重视向公众开放的价值

学术从本性上说是开放性的,所以学术会议也应具有公共性。有学者表示,适当向公众开放学术会议,将有利于会风改进。李永平表示,学术研讨就应该更开放、更包容,允许会议的话题更开放、参与群体更开放、会议形式更灵活。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学术会议不宜开放,因为会议讨论的都是学术问题,一般人不易听懂。对此,何中华提醒说,学术会议向公众开放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举办者有这种意识和担当;二是公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产生对学术的兴趣和需要。

学术会议的开法:让内容驾驭形式

学者呼吁,减少形式主义,简化办会程序,缩小会议规模,加强会议研讨磋商和互动环节,缩短会议时间,节约办会成本!

 

真正的学术会议讲究的是小而精,小而简。任军认为,学术会议集中于某一主题,开展深入的讨论,才能彰显出思想的张力和学术的深度。“经验告诉我们,有时候饭桌上的讨论,往往比会场上的发言与评述更能达到学术会议的效果。”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行龙对此表示认同,他说,学术会议不一定非得在校园里“坐而论道”,最好到具体的研究对象身边去,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遗迹遗址去。关于会议规模,他认为,一般情况下2030人,最多不超过50人,而且发言者不以身份资历而论,只论文章质量。

何中华特别谈到,学者还须树立对于学术的真诚和虔敬。若学术沦为手段的话,学术的组织形式自然会离开其本来的性质,同学术相背离。(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张翼)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庆师范学院版权所有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黑ICP备12004996号
地 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西宾西路  邮 编:163712  Email:webmaster@dqs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