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研 专 题 简 报
大庆师范学院科研处 编 总第24期 (2013年第4期) 2013年11月27日
编者按: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当前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对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光明日报》专门邀请4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专家,对有关群众路线的一些重大问题做出理论探讨,以期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参考。科研处将4位专家的理论探讨进行编辑整理,形成本期科研专题简报,供我校各单位和教师参考学习。
党的群众路线的价值追求
汪信砚
习近平同志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这一论述,阐明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任务和目标,也揭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价值追求。“为民务实清廉”就是结合当前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对党的群众路线价值追求所作的富有时代特点而又通俗易懂的概括。牢固确立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民:群众路线的价值追求之一
“为民务实清廉”的关键和核心是“为民”,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它是党的群众路线最为根本的价值追求。这一根本价值追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和宗旨。与历史上的各种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一种群众史观,它正确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要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就必须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就必须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共产党人永远要坚守的根本准则。
自登上历史舞台的那天起,中国共产党就把维护和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立场和宗旨。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正因如此,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他多次强调,制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关键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他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尺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务,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务实:群众路线的价值追求之二
坚持和实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价值追求,必须大力倡导和自觉养成“务实”的工作作风。所谓“务实”,就是重实际,面向实际、深入实际、了解实际,特别是深入基层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疾苦,认真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利益关切点;就是重实践,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切实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用实际行动服务群众、造福百姓;就是说实话,尊重并如实反映客观情况,不欺上瞒下,不弄虚作假,尤其是不故意隐瞒或掩盖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就是务实事,不说大话、空话、官话、套话,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就是求实效,努力创造人们群众满意的实际工作效益,不走过场,不玩花架子,杜绝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各种官样文章。可见,虽然“务实”是一种工作作风,但它本身内在地体现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价值追求。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要革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作风之弊”,就必须大力倡导“务实”的工作作风,使“务实”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
清廉:群众路线的价值追求之三
坚持和实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价值追求,还必须大力倡导和自觉养成“清廉”的工作作风。“清廉”即清正、廉洁,它也有多方面的要求:一是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不上下其手、蝇营狗苟,也不在组织上拉关系、找靠山、搞小圈子;二是敦方正直、刚直不屈,秉持共产党人应有的浩然正气,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不阿谀奉承,不曲意逢迎,更不去跑官买官;三是修身慎行、怀德自重,严格要求自己,带头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自觉拒斥各种低俗情趣;四是克欲自守、淡泊名利,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不沽名钓誉,不为自己的一己之私所缚;五是节俭奉公、洁身自律,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心忧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共产党人的“清廉”追求,不是为了像封建士大夫那样求得名垂青史,而是基于人民大众的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一种工作作风,“清廉”同样内在地体现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价值追求。这种“清廉”的工作作风,与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根本对立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偏离了党的群众路线。其中,享乐主义主要表现为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讲究排场、玩风盛行;奢靡之风则主要表现为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大兴土木、节庆泛滥,生活奢华、骄奢淫逸,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它们都是党与群众血肉联系高强度的腐蚀剂,价值取向与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完全相左的。我们必须大力倡导“清廉”的工作作风,将“清廉”的工作态度深深内化到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
总之,为民务实清廉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价值追求。其中,“为民”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最为根本,而“务实”、“清廉”则是坚持和实现“为民”的必然要求与重要保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通过反对和革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作风之弊”,使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得到贯彻执行,使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真正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实践。
坚持群众路线须处理好三种关系
张奎良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英雄与群众、主人与公仆、官本与人本这几对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成为理论与现实争论的焦点。澄清以上三对范畴及其内在关系,有利于深化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全体党员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利于巩固每一名党员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工作的思想观念。
英雄与群众的关系
群众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对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的总的观点和看法。早在1844年,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就深刻地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荒谬观点,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后来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谈到历史发展的最后动机时,又进一步指出:“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又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
然而,一谈群众,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英雄。狭隘的英雄史观论者认为,只有英雄和杰出人物才真正地引领和创造了历史,而广大的人民群众不过是英雄的附庸。此种观念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英雄和杰出人物一直活跃在各个具体的历史现象的表层,进而造成了历史就是那些“活跃者”创造的认识假象,这种观念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当前的干群关系中。我们需要深入地了解“英雄与群众”这对历史范畴的真正涵义,要在实际工作中切实与狭隘英雄史观做坚决的斗争,只有长期坚持与错误思想作斗争,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才能确保干群队伍的和谐稳定,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公仆与主人的关系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不断地被发扬光大,衍生出许多新的命题和思想,巴黎公社开创的公仆和主人的分工就是其中光彩的一笔。马克思高度评价巴黎公社革命,特别是他对公社领导成员的地位和职责的评介,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经典的意义。
马克思把公社与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对立,认为本来作为管理机器的国家应当是社会的公仆,而人民大众是社会的主人,公仆的任务就是服务于主人。可是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颠倒了主仆关系,成为凌驾于人民群众头上的社会主人。巴黎公社的使命就是把被颠倒了的关系颠倒过来,在历史上第一次体现出主人和公仆的真正关系。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公仆与主人的关系体现了新型国家的性质,“是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是一切无产阶级国家都应遵循和效仿的。
新中国建立之初,各级领导都把巴黎公社的先驱们当作自身的典范和样板,都以公仆为己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人类历史上所创立的新型原则是永存的,它所开创的公仆与主人的关系,不仅为无产阶级新型国家的建构提供了宝贵的政治遗产,而且也为如何处理好干群关系、摆正民与官的位置做出了光辉的示范,成为我们今天正确处理干群关系问题的一个重要历史参照。经过六十多年的风雨沧桑,中华人民共和国已进入成长期,如何继续保持公仆角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何应对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冲击,成为新时期干群关系的严峻考验。为此,需要深刻领悟公仆的职责,始终把群众当作主人,全心全意、尽心尽意、竭诚相待。
官本与人本的关系
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中积累的各种矛盾逐渐显露,其中官本与人本思维理念的矛盾已从深层次的蛰伏状态浮现出来。
纵观历史,无所收敛的官本追求会放纵官员们的为所欲为,其结果必然是肆虐横行,民不聊生,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危及自身统治。而与官本思维相对照的就是人本思想。古代思想家管仲说过:“夫王霸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唐太宗李世民曾言: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古代的人本实质是民本,都是在封建统治的社稷安危意义上提出来的,是与民休养生息、实行让步政策,官本与人本实际就是封建王朝统治的统治博弈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对以官为本观念的深刻批判,是对封建人本论的超越。在现实途径上,克服官本位思想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态度,把国家发展与个人思想境界的提升落实到以人为本的新高度,并将个人幸福融于群众的幸福之中。
坚持群众路线,妥善处理好英雄与群众、公仆与主人、官本与人本这几对关系,从而深入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的内心,祛除工作中官本位、英雄论、主人观的错误观念,永远和人民站在一起,建设积极向上的干群关系,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完成的任务。唯有如此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锡五审判方式: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
张希坡
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将群众路线的观点亲笔写在授予马锡五等人的奖状上。据《解放日报》1943年2月3日第1版报道,毛泽东同志为马锡五的题字为:“马锡五同志:一刻也不离开群众”。马锡五牢记毛泽东同志的教诲,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司法实践中去,因而创造了马锡五审判方式。
马锡五自1943年兼任陇东分庭庭长后,代表边区高等法院审理不服县司法处判决而要求上诉的二审案件,主持审理了诸如封捧儿与张柏的婚姻上诉案(戏曲《刘巧儿告状》的原型),合水县王治宽企图霸占王统一的场院案,合水县丁、丑两家土地争议案等典型案例。在处理这些案件时,马锡五总是坚持实地勘查,到现场召集乡亲地邻,摆事实、讲道理,在此期间,他创立了“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审判与调解相结合”的巡回审判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边区政府将他这种在审判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亲切地称作“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抗日战争时期,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各抗日根据地得到推广,为人民司法工作树立了一面旗帜,至今仍然是人民司法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司法实践中结出的硕果,并且已形成人民司法工作的基本经验与优良传统。我们今天能够从马锡五审判方式中学习到什么呢?概括起来讲,就是学习马锡五“为民、利民、便民”的基本精神。所谓“为民”,就是毛泽东同志强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人民法官区别于旧式法官的根本标志。马锡五来自人民,不忘劳动人民的本色,他怀着深厚的感情积极投入工作,不论做政府工作或做司法工作,都甘做“人民的公仆”,当人民的勤务员。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立党为公,司法为民”的原则。所谓“利民”,就是“以民为本”,即在司法岗位上以平等的态度待人,尊重当事人的人格,保护当事人的一切合法权益,包括民事案件的原、被告以及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严格依照法律和程序,努力做到分清是非曲直,寻求当事人利益共同点和平衡点,使当事人的损失降到最低点,实现互利互赢。所谓“便民”,就是便利群众诉讼,为当事人尽量提供方便条件,绝不能以“法官老爷”的架势自居,高高在上,威吓群众;也不能故意刁难当事人,或者敷衍塞责,拖拖拉拉,更不能草率判决,推出了事;甚至书写判决书也要有群众观点,要考虑当事人的接受能力,力求通俗易懂;还要耐心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解开其思想疙瘩,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在新世纪新阶段学习马锡五审判方式,就是要继承发扬老一辈司法工作者的优良传统,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将我国的审判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破除“四风”需对症下药
刘昀献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在作风建设上,即扫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为此,针对“四风”问题,我们需要对其思想根源、产生原因进行客观分析,找到其症结,进而把握抵制“四风”的主动性。
“四风”的思想根源和主要表现
“四风”问题由来已久,是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的大问题,堪称党的肌体上的大“毒瘤”、大“顽疾”,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典型的表现形式。
形式主义脱离实际内容,极端地夸大事物的表现形式,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主要表现是不务实效、摆花架子,好大喜功、哗众取宠,热衷于“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官僚主义是一种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思想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主要表现是高高在上、官气十足,主观武断、强迫命令,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享乐主义是以追求物质至上的享受为目的,实质是革命意志衰退、奋斗精神消减,思想根源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主要表现是贪图安逸、怕苦怕累,崇尚享乐、不思进取;奢靡之风是指超越物质条件许可挥霍浪费资源财富,追求奢侈糜烂生活的腐朽堕落风气,实质是剥削阶级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反映,思想根源是理想信念动摇、精神萎靡不振,主要表现是讲排场、比阔气,拜倒在金钱女色面前,漫步于歌台舞榭之上,沉湎于酒绿灯红之中。
“四风”产生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由领导革命的党变成了长期执政的党,自身出现了三个变化:一是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二是依赖关系发生了变化,三是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一部分党员干部忘记了权力的来源、忘记了人民的委托,变成了高高在上的官僚,使一些党员干部对群众出现了疏远疏离,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依靠群众的自觉性、服务群众的主动性逐渐减弱。
其次,是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和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的负面影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在激发人们竞争意识和创造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金钱至上、急功近利等不良影响,致使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受到严重挑战,部分党员干部对功利的追求大大超过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他们把只能在商品交换和经济领域里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挪用到政治领域和党的活动中,导致了“权力金钱化”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再次,是封建主义“官本位”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主义官本位思想对人们影响深远。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导致封建主义文化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官本位赖以生存的条件和土壤也依然存在。因而,官本位仍然会对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党员干部产生巨大影响。他们不是把手中的权力看成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而是看成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
扫除“四风”顽疾的关键
从“四风”产生的原因、思想根源和表现来看,根本问题在于遗忘了党的性质和宗旨,背离了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因而,扫除“四风”顽疾的关键在于全党要时刻牢记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从党的性质、宗旨上讲的,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谁立命、为谁谋利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全部奋斗实践中。我们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但先锋队只是人民中的一小部分,要实现自己的使命,就必须一切依靠群众,始终以人民为靠山。否则我们的伟大理想只能成为空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要求我们党“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
另一方面是从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上讲的,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凡属正确的决策必然是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之成为群众的行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这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是党的理论政策的源头活水,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集中群众的智慧,汇集群众的力量才能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特有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党的传世之宝。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时刻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牢牢掌握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才能自觉远离“四风”、抵制“四风”,进而在全党逐步扫除“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