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恰逢大庆油田发现纪念日与大庆创业纪念日,“《百年铁人史话》(多语种)创编和传播学术沙龙”在大庆师范学院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学校科研处、社科联主办,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大庆精神研究基地、黑龙江省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学术交流基地、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科普研修基地及陈立勇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合承办,旨在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推动跨学科研讨交流与红色文化育人实践转化,来自外国语学院、文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20余名教师代表参会。
活动开始前,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刘迪与参会人员共同见证了特殊的致敬仪式——由美术与设计学院与大庆精神研究基地联合打造的“钢铁英雄”艺术雕塑正式亮相。由废旧快递纸壳回收加工为石油生产部件和钻井设备模型,历时6天精心设计制作而成的两座艺术雕塑,以工业美学语言,向66年来扎根油田开发建设的钢铁英雄们致以深沉敬意。
我校大庆精神研究基地主任陈立勇教授在主旨发言中介绍,2023年铁人王进喜诞辰百年之际出版的《百年铁人史话》,已成为学校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文本资源。依托多学科办学优势,与相关学院对接构建的铁人精神“研、讲、画、演、唱、译”等特色育人品牌矩阵,正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可感知的育人实践,为铁人精神传承弘扬注入鲜活动能。
研讨环节中,跨学科思想碰撞迸发亮眼火花。外国语学院王芳副教授等教师,结合开展《百年铁人史话》英俄文译本创作,从文本翻译原则、翻译策略以及受众群体文化特点等方面深析跨文化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经济管理学院曲荻博士针对即将开展《百年铁人史话》韩文翻译项目,详解研究团队搭建与传播规划;美术与设计学院王慧颖博士从百年铁人红色剪纸60米长卷的创作、“钢铁英雄”设计实践的角度,阐释美育与红色精神的融合路径;音乐与舞蹈学院的刘旭副教授等教师结合学院创作展演实践,分享红色石油歌曲的挖掘成果与展演心得;文学院任金凤教授等教师结合多年从事话剧教学和课程建设,聚焦微话剧创编,探讨铁人精神舞台叙事与精神传承的契合点。
特邀专家、我校外国语学院何明霞教授以《“为何要做”与“如何做好”——铁人史话翻译和传播》为题进行了总结发言。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论述,强调多语种传播对重构“中国精神”叙事、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意义,并提出“文化适配”核心策略:“需跳出字面对应局限,针对不同语种受众精准调整叙事重心,实现从专业圈层到大众传播的破圈升级。”
整场沙龙氛围热烈,参会者纷纷表示在跨学科交流中收获了创意灵感与实践思路,达成精神传承与传播创新的共识,达到了思想碰撞、智慧交融、观点互鉴、共识凝聚的学术目的。下一步,学校将持续坚持“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的建设思路,以服务专家学者为己任,与二级学院结成学术共同体,共同推进庆师“学术沙龙”品牌建设和内涵提升,助推教师科研成长发展和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
大庆师范学院新媒体中心
来源 | 科研处
撰稿 | 于冰
编辑 | 张静雯
责编 | 徐雯娟 姜丰翼
审核 | 陈立勇
上一条:喜报丨我校陈立勇创新工作室荣膺2025年黑龙江省总工会重点支持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下一条: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慧敏:为学界提供更宽广发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