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北京六大举措促在京高校协同发展

发布日期:2013-11-08  浏览次数:

来源: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采用“一校式”办学模式,建设学院路教学共同体

  ●推动11所在京中央高校与11所市属高校结对共建

  ●成立“北京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联盟”

  ●开展专业群试点建设,推进高校专业综合改革

  ●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共建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近年来,北京市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在京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共建新模式”为抓手,通过重点推进学院路教学共同体建设、在京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结对共建、“北京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联盟”建设、专业综合改革建设、教师队伍共建、教学资源共享等工作,不断完善北京高校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机制,努力创造北京高等教育共建共享优势品牌,初步建立起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新框架。

一、学院路教学共同体建设

学院路是北京高等教育地标性区域,云集了多所行业性高水平大学。就单个学校而言,其特色学科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但学科门类尚不够齐全。北京市引导13所高校联合成立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首创性地采用了“一校式”办学模式,在共同体的教学和教学管理上组建一个虚拟的单一学校,通盘考虑、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分散实施。

学院路教学共同体从校际公选课入手,各校遴选具有特色的优质素质教育课程供所有成员校学生跨校选修、互认学分,目前已发展到除军事之外包括11个学科、由分布合理的265门课程组成的跨校选修课程体系。同时,共同体遴选专业优势明显的成员校,开设了34个“跨校辅修专业”,还开设了16个“共同体辅修专业”,相当一部分是国家专业目录中没有的新专业,如“总部运行及管理”“会展经济及管理”等。

为进一步保证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共同体成立了秘书处、处长联席会及全体理事会,建立了“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门户网站”,管理环节网络化显著加强。目前,学院路教学共同体培养学生已经超过10万人次,其成员也逐步发展到19所院校,其中中央高校13所、市属高校6所,仍有部分高校在积极申请加入,其覆盖范围已超越学院路周边地区。

二、在京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结对共建

北京地区的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在办学重点、优势特色、学生培养方向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成为了两类高校间合作共建的前提。2009年,北京市出台《关于开展北京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共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从政策上给予高校共建保障和支持。20099月,首批在京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共建协议签字仪式隆重举行,北京交通大学等11所中央高校分别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11所市属高校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

三年来,共建高校根据协议积极开展交流合作。以北京交通大学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首先,两校实现了学生互访,部分相同专业学生在校际间选课、上课,学分能够互认;其次,两校优秀教师实现互访;最后,两校教学管理人员相互交流。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推动了两校的教学改革工作。

三、“北京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联盟”建设

为进一步深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动高校间协同发展,经北京市教委倡议,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16所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协议组成“北京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联盟”,并于201217日正式揭牌成立。

联盟的成立为北京高等教育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这种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依托、以工程实验创新教学交流合作为重点的高校间联盟在国内尚属首创。联盟将合作重点放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协调改革和实践教学资源共享之上:联盟成员高校共同开展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改革课题研究,举办内部研讨会,探索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共同开展课程改革和编写教材,并进行师资培训;相互开放实验室、实践基地、网络数据平台,联合开展学生工程创新训练;联合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组织成员赴国内外参观考察,参与各类国内、国际会议与活动。

四、专业综合改革建设

为进一步推动专业综合改革建设,北京市从2011年起重点开展了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建设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一种新的尝试,由牵头高校组织相关高校相同、相近专业的专家学者,组成专业专家委员会,共同研究制定专业规范化的培养方案,探讨核心课程设置标准,在教师互访、学生互派、教材建设、专业评估等方面开展工作,使北京地区高校的特色优势专业得到进一步完善,促进新建专业和基础薄弱专业的建设,从而实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专业群建设首批在机械类、计算机与信息类、经济与贸易类、会计学类、英语类等五个方面试点探索,五个试点专业群各由一个中央高校和一个市属高校牵头,分别是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这样的安排,既是出于对学校自身专业优势的考虑,也有利于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五、教师队伍共建

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北京地区高校教师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始终是北京高等教育的重点工作。以大学英语教师培养为例,北京市在2011年开展了三期“北京市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能力发展专题研修班”,分别围绕普通高校公共英语课教师的行动研究方法、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科研项目设计与申报三个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共有39所北京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的219位青年骨干教师参加。2012年,北京市还将举办十六期教师研修班,内容将涵盖学科管理、教学方法、研究方法、语音技术等更多方面,并为研修班教师提供70%的学习费用,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学习热情。

另一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点举措是实施“市属高校校外名师讲学计划”。针对北京市属高校教师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划拨专项资金,在市属高校中建设了50个校外名师讲学点,鼓励学校聘请教学名师为学生授课、与本校教师合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央高校教学名师走上了市属高校的讲台。

六、教学资源共享

大力推动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逐步形成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合力。在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北京市将“质量工程”一期中400个“特色专业”建设成果汇总完善,通过“北京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网络平台”和“北京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向所有高校和社会开放,为各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即取即用的优质资源。同时,正在建设“北京高校课程网”,将实现1080门市级“精品课程”的公开共享。

在图书馆建设方面,成立“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将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目前BALIS已经与多个省市地区达成协议,有望于近期内实现跨地区图书文献资源共享。

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在市教委的倡导下,来自18家北京地区高校的19所博物馆组织成立了“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联盟将进一步推动高校博物馆的社会开放程度,更好地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突出北京高校一体化品牌优势。(选自《教育体制改革简报》)